1494.清王铎行书《过访帖》又名《赠汤若望诗册》书法作品大全欣赏

发布时间:2022-02-27   来源:未知    
字号:

  清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过访帖》是王铎行书代表作之一,内容是王铎撰书的赠给德国天文学家汤若望的八首七言律诗,所以又名《赠汤若望诗册》。这件诗卷册页钤有“云谷叶氏家藏”及“南海叶氏云谷家藏”两印,并有叶氏友人翁方纲(1733-1818)与钱坫(1744-1806)观赏后所写的跋语,可知此件曾为叶梦龙(175--1832)所藏。清末民初,此件诗卷册页归裴景福(1854-1926),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刊行《王觉斯诗册墨迹》即借刊此作,1936年原作为叶恭绰所得,二玄社印本中增加了“番禺叶氏”“恭绰长寿”等藏印。后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陈垣曾向叶恭绰借得原件,以细笔描出字框,再以浓墨响拓方式摹出,改原册页格式为条幅形式而流传。
  此帖在用笔、结体方面,学米芾行书的地方很多,笔法流畅,苍劲有力,徐疾得体,牵丝变化莫测;结体欹侧跳跃,疏朗开阔;布局开合自如,错落有致。有些字笔画模糊,出现了涨墨的效果,显得任情随意,时纵时敛,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雄强的气势。因其原纸本失落海外,拓本在国内非常罕见,是一部书法家、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行书法帖。
  《过访帖》的书写背景和内容
  《过访帖》包括《过访道未汤先生,亭上登览,闻海外诸奇》4首、《夜中言》《即吾园示僧》《至宜沟驿》《友人济源山水约》汤若望(1591-1666),字道未,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92年5月1日出生于德国科隆贵族家庭,后在意大利学习数学、物理、神学和天文学。1619年受耶稣会派遣到达澳门。明朝天启二年(1622)进入广东,同年十二月二十五
  (公历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精通天文历算,在入京的头两年中,便以对月蚀的准确测算赢得了户部尚书张问达的赏识。七年(1627),汤若望前往西安管理陕西教务。崇祯三年(1630),由礼部尚书徐光启上书推荐,汤若望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算天文,制作仪器。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137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2卷和《火攻秘要》1卷,成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清朝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汤若望凭借他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同年十一月,清廷命汤若望掌钦天监事。次年(1645),他以《崇祯历书》为基础纂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因此被封为太常寺少卿。八年(1751),顺治帝亲政后,汤若望先后被任命为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并赐号“通玄教师”(康熙帝时为避讳,改“通微教师”)。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对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后上奏章三百余封。顺治帝临终议立嗣皇,曾征求汤若望意见。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下,控告汤若望等传教士借修历为名,内外勾连,图谋不轨。汤若望被捕入狱,次年拟凌迟处死。不久京师地震,汤若望免死但仍被关在监狱中,很快获得孝庄太皇太后特旨而被释放。康熙五年七月十五(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病死于寓所。
  王铎于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铎抵达北京。或许他因听说旧日相识的外国友人汤若望已在前一年接掌清廷钦天监,于是决定手书一卷诗作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祯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和另外四首抒怀诗。此卷结尾落款写道:“道未先生(汤若望,字道未)学通天人,养多玄秘,心服其为人中龙象也。予曾书一卷,被盗窃去,因再书此,今裱成,再奉以赎遗失之愆,知道翁必大笑也。河南王铎具草求正之。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墨不嘉耳,奈何!”从这段落款文字中可知,王铎当时贫病交加,显然希望自己的书写的诗歌旧作能令新贵汤若望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赒赒济。
  《过访帖》前四首是写给汤若望的,描绘了海天苍茫的景象,称赞汤若望精通天文、医学的才华,抒发了自己对异域风情的神往之情,并暗含祈望汤若望能出手相助后四首是吟咏自己人生的,是追随天子,荣归朝堂,还是回归田园,耕读人生?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战乱频繁年代难以抉择的矛盾之情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内容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