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
把玩书画多年,也读过很多有关书法方面的文章和论言,本着自己通过多年读书写作和从事书法创作等方面的体会,现就书法界某些人针对文人字方面的困惑和迷糊,借文说说自己认识。
必须介绍一下,什么是文人。毛传曰:文人,文德之人也。即会写文章、且有较高道德品尚的读书人。这类文人如果单纯地用毛笔书写的汉字,就叫文人字。而古代对文人称呼,考虑到“学而优则仕”,一般统称为读书人或学子士子,直至晚清“西学东进”,那些在文史哲有很深的造诣、文章又写得特别精妙有才华的人,均通称为文人。
大约从秦汉开始,尤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众多豪门大家世族和一些商贾富贵有钱人子女,第一,从小要开始读书(贫穷人家子女肯定没有资格跟钱财读书的),由于受书写工具限制,这些豪门富户大家子女在父母和私塾先生领带临督下,开蒙识字要先从笔画开始,然后临写书家名帖、碑帖,早早晚晚必须练习,然后还要抄书,一加强记忆先生所授书本内容,二增强书法练习,一笔一画字要抄得端正,好看,在先生的指导下,还要有章法,然后逐渐向书法艺术靠拢,且要下死功夫,三五年下来,毛笔书写功夫必然见长,这就叫“童子功”;第二,随着年岁渐长,这类读书人逐渐成为地道的文人后,为获取功名,必须走科考之道,中举中进方可有资格做官为宦,于是,这类文人一生主要精力肯定放在文章学问上,每日三篇文章必须作得精妙,将字写得端正,便捷简单实用就行了。
虽然每天也要抽一定时辰练习书法,目的不让手生,且有调剂性情的作用。但也有不少文人,平日读书学问之余,在书法这方面有天赋,久而久之就为文人书法家。但有些文人,对书法也有研究,习书也很勤奋,但与文人书法家相比,始终相差几个层次,说到底这类文人书是缺乏天赋的。于是,社会上将这类文人写的字,通称文人字。
老实说,自古到今,书法作为一门学问,同时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一直受到世人推崇和欢迎,不说文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哪怕就是纯属文人字,但因羡慕其学问,求一幅字把玩也有人在,说文人字里挟带文章之气,人称“书卷气”暗藏在字里行间,依旧受到世人喜欢并同样获得世人收藏。
清代汪之元,作为美术教育家曾说:雅者有书卷气,纵不得法,却不失雅,所谓文人之笔。事实果真如此吗?针对一幅由文人书写的书法作品和手札,说这些字内藏“书卷气”,我的感觉不以为然。有人作过测试,将几幅文人字与文人书法家或专职书法家作品,掩盖姓名,并列一起让众人品鉴,很多人都说书法家写的字好,无论章法,还是笔势,均有书法大家之气,而对文人字则表示“不咋样”,“书法还没有入门”“不过了了”等等,更不存在字里行间什么“书卷气”、“文气”!
所以,我以为世人称文人字内涵的“书卷气”、“文气”,主要是在获知其人是文人,且有大文名,内心有着对其文章和学问的敬重,心身在情感的作用下,不过属于“爱屋及乌”罢了。
不说远,比方马一浮、胡适(安徽绩溪人,文学家、哲学家,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吴组缃(安徽泾县人,现代作家,“红学”家)、叶圣陶等人毛笔字,尤其书写幅度较大的字,可以说,这些人算得上真正文人字吧,如果知其名,人人肯定称道,字虽平常,但字中蕴含着“书卷气”和“文人气”。反之,如果不知其名,肯定不被认同,看好,甚至还被人轻视。
但也有例外,有些文人写在纸上的文字,确实蕴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和“文人气”,比方现代作家鲁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作家、音乐家李叔同,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现代作家巴金,翻译家傅雷,现代著名学者、诗人谢无量等人书法作品,更多的则以文章书写和文人相互信件函文来往的手札,哪怕掩其名,读其文,观其字,内含的文化修养,对历史、对哲学、对文学、对音乐、对美术、对建筑和书法和书法理论等各方面的见解评述,字里行间的确流露出“书卷气”,不怕掩其名,也会引起读者对书写者学问的认可和敬昂。
归根结底,文人学者字,属于书法本质性的书写,因为这类文人从不过多在意追求书法章法笔势,将字写得认真端正,一笔一画、清清朗朗,才是最终目的,无需对书法多费精气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