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6)(宋元明清的书法依旧出彩,也不乏有大家出现)

发布时间:2021-11-25   来源:未知    
字号:
五、宋元书法
(一)宋朝书法
宋初书坛寂寞,直到宋太宗即位以后,书法才受到重视,并且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法帖《淳化秘阁法帖》。
由于宋代印刷技术发达,不须要像唐人那样大量用正楷抄字,因而楷书不及唐楷法度森严,然宋人“尚意”、“精神外拓”却取得了行书的大丰收。深受颜真卿影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相继崛起于北宋书坛。可以说只有到了苏、黄、米、蔡,才算正式形成宋代书法的新局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多才多艺,能文、工画、善书,艺术修养全面,具有独创精神。他的书法,可以用黄庭坚的话来说明“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山谷题跋》)其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帖。他的书法、书论及其革新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寒食帖》(苏轼)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墨迹《松风阁寺》、《诸上座帖》等用笔瘦劲、沉着痛快,结体中宫紧缩、四面展开,显得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很有个性。他善于从生活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或灵感,而不把学习的范围局限于古典作品中,其著《山谷题跋》颇多创见。
《诸上座帖》(黄庭坚)
米芾,字元章,太原人,后迁居湖北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书法作品有《苕溪诗帖》、《蜀素帖》、《虹县诗卷》等。
《虹县诗卷》(米芾)
米字行笔中侧并用、体势倾左,使人感到倾而不倒,反得风流倜傥之妙。米芾精于赏鉴,有关书学著作甚丰,很有影响。
蔡襄,字君谟,仙游(今福建省)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他的书法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写得浑厚端庄、丰润遒丽。他工行、楷、草、隶书,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存世作品有《脚气帖》、《谢赐御书诗表》、《万安桥记》、《林禽帖》等。
《脚气帖》(蔡襄)
宋代书法家甚多,如宋初书法家李建中,其《同年帖》、《土母帖》有唐人风韵,对后世影响颇大;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独树一帜;其他能书者还有岳飞、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
总之,宋人“尚意”,这是宋代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迥异,宋人强调在书法艺术中自由表现个性和情感。这是宋代书法的一大成就,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发展。
(二)元朝书法
元代书法仍沿宋习,盛行帖学;“初则宗唐,后则宗晋”,然不出晋唐;自赵孟、鲜于枢诸家出,元代书法才显得有了光彩。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省)人。他一生勤于临池,尝临《兰亭集序》万余本。他诗文书画兼通,书法各体均善,其成就主要在于行书和楷书,尤其是小楷。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合称“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赵字用笔精熟,法度严谨,点画遒美,结体妍丽,具有独特风格,他的书法另一大特色是大多从实用角度出发,雅俗共赏。其作品甚多,如《仇锷墓碑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洛神赋》、《妙严寺记》及大量的书札。
《胆巴碑》(赵孟)
鲜于枢,字伯机,北京人。他与赵孟齐名,比赵氏更有独创性。存世书迹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经卷》、《石鼓歌》
《石鼓歌》(鲜于枢)
等二十余种。他好用秃笔,善悬腕作书,书风坚实而又奇态横发,气魄雄浑而又不失一笔法度。
六、明清书法
(一)明朝书法
明代书法秉承前代,帖学大行、束于碑刻、囿于守旧,加上科举取士的影响,于是衍出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台阁体”。明初堪称大家的“三宋”(宋克、宋遂、宋广),均未摆脱当时妩媚书风的影响。然而,深厚的帖学素养也造就了一代上追晋唐、力图革新的书法家,如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赤壁赋》(祝允明)
《归去来兮辞》(文徵明)
(二)清朝书法
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书道中兴的一代。以乾嘉时代为界限,可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帖学期,后期为碑学期;中叶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使长期衰微的篆、隶、北魏书法在清代书坛上重放异彩。
清初书法仍沿明习,盛行帖学,不出董、赵范围,同时受科举考试的束缚,因而重复了明代书法的老路,形成与“台阁体”一脉相承的“馆阁体”。在这帖学笼罩期,有郑燮、金农为代表的“革新派”,以充满生机的书艺,一扫当时单一、萎靡的书风,成为“革帖学之故步,开碑学之先声”的先行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画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独辟蹊径,糅合篆隶楷行草各体。掺杂绘兰画竹之法,体貌奇诡、似斜反正,然又“奇”而不“怪”,他自称为“六分半”书。其章法别具特色,被人称为“乱石铺街”。
《周敦颐通书语》(董其昌)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浙江杭州人,与板桥齐名。其书师承古法,融汉隶魏碑之长,突破时流,掺以己意,独创横粗直细、方正斩截的“漆书”。
郑板桥、金农的书法一反清初萎靡之风,他们这种突破时流的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清代书道中兴,乃是经历了“北碑盛行、帖学渐废”的历史转折。这一时期,个人风格突出,有成就的书法家很多,如邓石如、伊秉绶便是这支异军中的捷足先登者。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石人,安徽怀宁人。他出身清贫,学书勤奋,四体皆工,尤以篆隶出类拔萃。他从金石碑版入手,运碑入帖,将隶意掺入篆法,笔势流畅、沉雄朴厚,使篆书衰落数百年之后又重放异彩,开创了碑帖并重的新路。他的作品被尊为碑学的典范。
《行书轴》(郑燮)
《篆书轴》(邓石如)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人。他最善隶书,其书法直追秦汉,并行以颜字笔势,故他的隶书有颜书的骨气,笔圆体方,气度恢宏,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隶书五言联》(伊秉绶)
另外,晚清的赵之谦、康有为等书法中坚也都得力于碑学。
赵之谦的作品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甡(shen第一声),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他崇尚碑学,身体力行。其书法以汉魏用笔,行书结体,熔冶诸家,自成一格。人们认为他的书论比他的书艺对书坛的影响更大。
清代还有其他书家甚多,如王铎、傅山、刘墉、包世臣、何绍基、张裕钊、翁同书、杨守敬、吴昌硕等皆有名于时。
清代整个书坛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艺术珍品,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书法创作经验。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