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8.世界经济不明朗 印度当代艺术市场复苏待何时

发布时间:2022-02-18   来源:未知    
字号:

  美术焦点    录入时间:10-05-28 23:56:29
  如果将2008年下半年作为全球艺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那么在之前全球艺术市场结构性的增长有两个主要的带动点,即中国和印度当代艺术价格及规模的增长。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之前巨大的增长幅度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调整期后,在2009年并未见出大幅回暖的迹象,同为新兴艺术市场主要阵地的印度恐怕也有相同的命运。进入到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已然不明朗,据已知的一些数据,印度国内情况也并不十分乐观。
  增长过快埋隐患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印度经济强劲的增长,印度国内产生了新一代的艺术赞助人及收藏家。他们乐于收藏或者说投资于他们本国艺术家的作品。在过去几年中,对于印度当代艺术品的需求则是全球性和快速增长的,实质上,在相当的程度上主要是由于这些艺术品能够快速赚取回报导致的投机所造成的。印度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在香港、迪拜、伦敦和纽约、新德里和巴黎的拍卖行中频频换手。在中国之后,印度当代艺术的投资潜力是那么的诱人, 在2008年前的十年内其价值增长了480%。根据艺术价格2007年5月对艺术市场的评估,印度当代艺术在最有活力的板块中全世界排名第四,只是排在英国波普艺术之后。
  在2008年之前的10年里,许多印度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开始明显上扬,有些是从五年之前才开始发力,但是作品价格增长的速度确实惊人的。其中升值最快的是弗朗西斯·牛顿·索萨。在过去十年里,他的价格戏剧性的暴涨。1997年100欧元便能投资的作品2007年2月平均价格达到7227欧元!欧美的拍卖行力挺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利润接近了90%,而印度地区的利润普遍为6%。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索萨的作品《男人和女人》,预估价仅为为30万至50万美元,最后成交价达到120万美元。很多小藏家也趋之若鹜的购买他的一些小作品,甚至花4千或5千欧元购买他的一幅素描作品,而这些素描十几年前仅仅价值50欧元,1996年切尔西的宝龙拍卖上,他的素描《斜躺的裸体》价格仅为40英镑(在当时大约等于49欧元)。
  另外一个例子是泰布·梅赫塔,他的碳条画1995年价值低于1000欧元,而2006年上涨至3.5万欧元至4万欧元之间。2005年在纽约佳士得拍他的一幅作品首次卖到了超过百万美元,价格为140万美元。而就在这一年,苏伯德赫·瓜普塔作品才首次进入拍卖市场。
  印度当代艺术的势头同样影响到了色得·海德尔·瑞热。他一件1972年的作品在 2006年5月纽约佳士得拍价约130万美元成交,使其一月迈入百万俱乐部的。瑞热第一幅拍卖作品得追溯到20年前,由法国拍卖人德克拉瑞克拍出,价格仅为122欧元(1986年11月7日)。而这幅作品在2005年再次送拍时,拍出超过1.9万欧元的价格。目前,瑞热有三成以上的作品在法国出售,而法国也是他1950年初开始学习艺术的地方。
  
  吉什·凯特 Naked Skyline Porous Air II 成交价37,500美元成 纽约佳士得
  雕塑家安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作品价格近年来快速飙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当时的价格纪录为1.54万欧元。但是在2008年以前的4年里,该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指数增长了近100多倍,尤其是他的那些大型条纹大理石雕塑作品。2008年7月1日在伦敦的拍卖会上,他创作的一件高达2米的雕塑的成交价格达到了172万美元(约合220万欧元)。他的一些镜子雕塑作品现在也卖到了相仿的价格。一件2米高的、圆盘形状的雕塑作品《血色镜子》在2007年2月卖到了52万英镑(约合78.9万英镑)。从2004年开始,卡普尔的雕塑作品的价格从来没有停止过增长,即使是一件雕塑作品的不同编号作品的价格也在涨。举个例子,2004年,有8个编号的青铜喷漆的雕塑作品《血色固体》就卖到了8万美元。两年之后这件作品在苏富比拍出了9.2万英镑(约合13.6万欧元)。今年在纽约苏富比卖出的另一件《血色固体》却是以25万美元(约合16.2万欧元)落槌的。另一个印度明星艺术家是现年44岁的苏博塔·古普塔(Subodh Gupta)。直到5年之前他的作品还没有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出现过。2005年,他的作品《渔夫》在苏富比的成交价格只有1.3万美元。这一年著名的画商也是上届“上海当代”的总监皮埃尔·胡伯第一次把他的作品带到了英国的佛瑞兹艺术博览会上,这使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多藏家的垂青,是在2007年,他的作品价格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作品价格在13万到2万欧元之间在藏家、画商手中不停的换手。他的成功在已经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在香港、伦敦、纽约还是在法国,各国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都趋之若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