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才子施恩波的翰墨之道

发布时间:2022-01-14   来源:未知    
字号:
▲著名书法家施恩波
【人物档案】
施恩波,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1989年以来多次入选全国重大展览,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一等奖,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三等奖,文化部“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
应邀参加九七年中国文联“97位中国书法家合书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书法展”、“中国书协首届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中国文联“功德天品”全国书法名家纪念启功先生捐赠作品展,中国文字博物馆“行书名家提名展”,中国国家画院“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邀请展。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第二届“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陌上花开——荣宝斋书法院首届书法年展。作品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五体书法临摹示范》、《经典寻绎?书法篆刻临摹教学》光盘,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收藏。获中国文联“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中国书协第四、五、六、七届书代会代表,获中国书协“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先进个人。被《中国书画》学术提名为“当代最具增值潜力的十位中青年书法家”。2019年,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施恩波作品:陶渊明诗《饮酒》其五68cm×136cm
神韵独超天姿特秀
——关东才子施恩波的翰墨之道
■记者邵妙苗
认识施恩波先生,是从叹服于他的书法开始的。而在对他的进一步解读中,笔者发现,施恩波是一个为书法而生的人。可以说,没有书法,就没有施恩波。他的书法作品,具有超尘出世的气象、深邃隽永的内涵、幽远自然的意境、散淡清和的风格、酣畅遒密的墨韵等艺术特点,形成了骨力劲健、典雅放逸的艺术风格。书法是施恩波一生的寄托,他满腔的热情,都诉说给了笔下的点线。而我们从他的书法中,看到了书法的灵性和人的灵性,看到了书法与人之间本真性情的完美衔接。
施恩波作品:《中庸》句136cm×68cm
一、家学启蒙,名师引路
施恩波来自于美丽的滨城——大连。那里有海,有来自海上的大风;那里有山,有山一样坚韧的骨骼。那海,那风,那山,那骨,铸造出了一个坚韧而又灵动的施恩波。
受父亲的影响,施恩波自幼就喜好艺术,较早地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父亲擅长国学和书法,每逢春节,父亲都要为乡亲们写春联。每当这个时候,施恩波总是依在旁侧,看父亲如何执笔、起笔、行笔、收笔,他也有板有眼地学着父亲的样子涂涂抹抹。少年时起,他就开始在乡下操琴学画,且有模有样,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以至早年毕业于美院的一位老先生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施恩波:“要说写字画画,前些年这村子里有个叫施恩波的小孩儿,天资超拔,聪颖过人,生来就是一个书画家,将来会有大出息。”施恩波天生就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给他买的第一本书法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被施恩波称为“启蒙法帖”,陪伴着他正式迈进了书法的世界。从那时起,书法的基因成为一种信仰,仿佛沁入到了施恩波的骨血之中,无法抹去也不可忘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在辽宁沈阳的举办,随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热土,再次迎来了多年沉寂后的书法热潮。置身于这样的氛围,天资超拔、时年还不足20岁的施恩波赶上了好时机。他干劲十足,四处购买书法名帖,订阅书法报刊杂志,经常参加营口地区和省里的书法活动,坚定了学书的信念。
随着对书法学习的深入,施恩波对书法的理解更深刻了。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书艺,他遍访大江南北,走碑林,访师友,进艺术院校;他遍访名师,感悟书法传统的精髓和书法创作的方向;他亲临泰山石刻的雄浑大气、曲阜孔庙碑林的峻拔豪宕、洛阳龙门二十品的古拙雄强、西安碑林的浩瀚恢弘……所有这些,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
施恩波在经过反复的寻师学艺之后,终于遇到了一位改变一生的名师:1985年,营口市书协举办书法创作研讨活动,邀请辽宁省书协老师前来指导。他第一次见到了久仰大名的聂成文先生,而且聆听了先生的讲座。从此,他拜聂先生为师,开始经常往返于沈阳和大石桥,将临摹的和创作的作品拿去向先生请教。聂成文先生也发现了施恩波是一个可造之才,悉心教诲,指点他从魏晋入手,带领他真正进入了书法殿堂。聂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正合施恩波的笔路,使他初窥书艺的堂奥,让他取法乎上,直奔主题,比别人少走了许多弯路。从此,他沉潜于传统之中,确定了主攻“二王”一路行书的学书方向,并写唐碑汉隶来锤炼线条,因此,进步迅疾,很快便卓然不群。施恩波以魏晋的尚韵为中心,以尚意的宋代书法和明清书法来调解,当他将它们熔于一炉,便是现在的施恩波了。
▲施恩波参加社会活动
施恩波早期的作品,入手在小楷上,字形取扁侧之势,横画较长,得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孝女曹娥诔》,后习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在这种小楷、中楷上所下的功夫,为他此后的进步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拜识了伦杰贤先生,且过从甚密,多有请益。他还两度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画,得王镛诸先生的指导,使其在创作上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法名师的亲授指导下,施恩波有种再生的感觉。书法艺术的天空,原来是如此深遂广袤,导师们仿佛给他插上了翅膀,那速度、那眼界、那感觉都是全新的。在导师的指导下,施恩波对古往今来真、草、隶、篆、行的各家经典碑帖进行了广泛梳理和系统临习,细心领悟古今名家的经典用笔、用墨、结字之妙,眼界大开。
有了古今名家书法理论作指导,不仅以前所有的困惑和迷惘都找到了答案,施恩波书艺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不断入选全国大展,并在国展中多次斩获大奖;多幅书法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书画院收藏;书法作品、论文、评介文章等散见于多种报刊;多家专业书法报刊对他作过专题介绍。每逢大展他都认真准备,从书写内容到书写形式,以及用纸用墨都考虑得周详,而且精益求精。投稿之前还要请名师点评,或找书友帮忙筛选。每次大展都是一次冲锋,一次炼狱,一次升华。苦心人天不负,果然如愿以偿,屡屡在大展中参展获奖。1990年,他凭着自己的实力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在第六届国展和第六届中青展同时举办的1995年(这一年被中国书法界第一次称为“书法年”),他在两大展中均获头奖,施恩波的名字一下震动大江南北,成为书法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当红人物。面对成绩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越显越奋,后来又屡获重奖,奠定了在当代书坛的地位。1998年,他荣获文化部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八届群星奖”金奖,还先后被授予“辽宁文艺之星”、“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辽宁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等荣誉称号。现任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等职。施恩波赢得书法界的普遍认可而声名鹊起。但对施恩波来说,这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他把书法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施恩波作品:柳永词《蝶恋花》136cm×68cm
二、书如其人,技进乎道
在工作之余,施恩波最倾情的,就是书法临帖和创作,而且多年如一,绝不惰怠。施恩波属于聪明人肯下笨功夫的那种,他聪明但不自恃聪明,而且是中规中矩,步步为营,读帖、临帖、出帖、创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他写尽多少刀毛边纸、宣纸已无法统计,到过他家的人都会从他张于四壁和散铺于地的新创作品或弃扔成堆的废纸中感知他的投入和他的勤奋。
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对书法艺术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经历、志趣,施恩波把“二王”一脉行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以行草书享誉书坛。他学“二王”,写孙过庭,写米芾,写吴琚,写王觉斯……凡是能看到的帖,他都想方设法弄到手,一个书家一个书家地研究,一本帖一本帖地研读、揣摩、临习,一个点画一个点画地推敲,做到了“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还写汉隶、魏碑、小篆等,壮其筋骨,丰盈血肉。他倾情于米芾、吴琚结字多变的风神,董其昌的自然洒落;倾情王觉斯用笔的厚朴,用墨的大胆善变;倾情“二王”、孙过庭的果敢雅逸,化入碑书的朴茂蕴藉,得古贤书法之秘钥,立定了“技”的扎实根基。学古的同时他也不忘吸取今人的高妙之处,心领神悟,为我所用。记得康南海曾有一联“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用在恩波先生身上实在太合适了。
如果说文化修养是“道”,书法是“技”,那么,这样的“道”还是蕴藏在“技”之中的。固然,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庄子所说的“技也,进乎道矣”一句——这“技”是技艺、技巧、技术、技能——以技显道,以道驭技,单纯的“技”虽让人钦佩,但毕意还是“技”,从此关头再越一步,就有可能与道相接,那才是书法的本质所有意趣所在以及境界所在。
而以技巧最为擅长的米芾,更成施恩波膜拜的对象。唯美的生活态度与个性的艺术追求,使他选米芾作为学书的进一步基础以及作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基调,是毫不奇怪的。他入选和得奖的以及较多的行书书作,来自于米书的笔法、线条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行距、字形,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可以看出来米芾的踪迹,只是施恩波的用笔较米芾的老到显得清新,得纤秾于墨色的变化之中。
▲施恩波撰并书:初心国粹联178cm×34cm×2
但如果说,他只得力于米芾,那是狭隘地理解了施恩波,因为学米学得越像,就越容易甜俗,古往今来不能免之者多矣。于是他不停地调剂二王、孙过庭、颜真卿、苏轼、黄山谷、董其昌、王铎等,都是他用来丰富自己的对象,而今,也许这标志着施恩波书法自我风格的完成:茂密的行距、窄长的字形、顿挫有致的用笔以及婉约爽朗的风格,都使得施恩波可以在当代书坛上独领风骚。他的挂作,往往能一气呵成,纯任自然,心、手、笔、墨、纸之间,了无滞碍,无论是结字,还是行气,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都能随手变化,或行或草,浓淡相应,使之成为一件艺术性极高的佳作。
记者有幸读到施恩波在第八届中青展中的获奖作品——六条屏古人论诗选。这件颇费心力的行草作品,体现了施恩波的审美旨趣和一以贯之的书风,写得悠游而振奋,气定而神闲。可以看出书家进入创作时的亢奋状态,但摒弃剑拔弩张之气,毫无甜俗油滑之风,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个成熟书家的心理定力和月朗风清的从容与悠闲。孙过庭《书谱》云:“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颐。”施恩波颇能体悟孙过庭《书谱》之道。他在乎作品的气势营造,但远离“尚奇之士”,不以奇诡争奇斗狠,不以忸怩作态摆谱,而是注重每个汉字的个体做“穷微测妙”之功,体悟“推移”之奥颐。他在书写当中,极尽精微与架构,具体落实在每个独立的充分体现生命状态的单字“结构”上,尽情地体现书法“意趣”与擒纵悠游中毫无懈怠之“气”贯如虹,着实不易。二王的魏晋超逸脱尘之风,直接引领了施恩波的书写方向;米芾的清雅之气,也在施恩波的挥洒中悄然得到生发和融合。
在书法历史上,魏晋书法的主体风格定位是以“尚韵”为主,“二王”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人合一境界,与当代审美不谋而合,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把学习“二王”书风作为书法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施恩波也不例外。在“二王”的学习上,他注重点画的刻画、字的造型和经典的用笔,更注重神采。王僧虔《笔意赞》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施恩波“独上高楼”般地寻找着自己的书法艺术道路,独立审察,独自思考,独辟蹊径地创造着与自己性格相符合的艺术风格。
施恩波把行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多年的临帖实践中,他深刻感悟羲之书风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而疏爽,情态变化多端,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献之书法的笔势飞动雄武,英俊豪爽,气势蓬勃。在取法“二王”和米芾的同时,他兼有张旭、怀素的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和王铎的跳荡顿挫、萧散参差之势,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
▲施恩波作品:高越诗《咏鹰》136cm×34cm
施恩波的行书贴近二王一脉,草书则在王献之、孙过庭、米芾上着意颇多,写得纵横恣肆,淋漓快畅,把酒临风,神采毕现,放逸、率真而不失严谨。施恩波在严谨的法度之中,写出了自己的性情,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有评论家说得好:施恩波是当代二王、米芾一路书风的青春派,潇洒、奔逸、富有节奏与韵律,既得于古又出于古,精神与古人同奏,神采出当代之风,不滞于物,不拖泥带水,爽快、干练,笔走龙蛇,气势夺人。
施恩波潜心研究各体书风,不断地为自己的书法补充养分。在正书、行书、草书的悠游里,为了滋养自己的行草书和行楷书,加强自己书法的厚重感,锤炼草书线质,强化“篆籀气”,又对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魏碑、汉隶、唐楷等真草隶篆诸体进行了深入临习。施恩波既不尊碑抑帖也不扬帖抑碑,在参碑入帖的过程中,施恩波仍然做了“尚意”的努力,凸显“清雅”之气。他总是努力在碑的雄强拙涩中,凸显帖的灵秀与委婉。
欣赏施恩波的书法作品,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又有情感活动的节奏;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启迪。施恩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学识修养、人品风度倾注于作品之中,把情感、想象、理解、体悟……等等,全都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他的行草书,若行,若卧,若愁,若喜,字里行间风采毕见,满纸光彩,形成了突出的艺术风格。他注重行草书中的动静、快慢、节奏变化和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色调搭配,使作品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达到高度统一,增大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大象无形、大气磅礴之美。
书法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精神之处,就是于点画之中传递神采、情趣、韵味,书者是通过笔墨寄托饱满的思想情感的,古人云:“书,心画也。”书法艺术的魅力不只是汉字艺术的自然美,更在于书家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墨功夫反映出书家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情,如其人也。”施恩波书法,正是如此。
▲施恩波作品:李白诗《客中行》136cm×68cm
三、融新于古,得其意韵
化古为今,融古为新,是书法家化解传统的必然之路。“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语)施恩波行草书宗二王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的仿古典,他的笔墨有一种绵厚的张力,他将古人化为自己,赋予经典以时代感的解读与表达,将帖的韵律集于笔端,又充分调动书写时的性情,让激情驱使笔墨,将自己的情感贯于其中。所以他的书法特别是他的行草,连绵不绝,提按疾涩,转承起合,无物无碍,一泻千里,直抒胸襟。在情感的表露上,是畅快淋漓的,是激情澎湃的,是纵横恣肆的,是奔腾宣泄的。
对于施恩波来说,传统是一切价值源泉。但如果面对着施恩波的作品,说他没有时代气息,未免失当。每看施恩波的作品,都觉得那是一种洒脱自然、婉转流畅,取法传统却不为传统所囿,将古典的书法之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感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风格。
没有思想的艺术家不会走得很远,正如恩波先生所言:“书法之难在于它只有线条,只有黑白两色,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遮丑,一点之差,全幅尽毁。表面上看是技巧问题,实际是心性问题。境界未到,必出破绽。……我不敢说我的书法有多么高,但有一种境界是我梦寐以求的,那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入世精神,佛家的明心见性,这三者的合一。”他深知“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世难”(赵孟頫诗句)的内涵,他立定高远的志向,不做书奴,要做书家,要写出自己的境界。他锤炼笔底功夫的同时,沉潜下来,发奋读书,练字外功,从姊妹艺术诗文、楹联、绘画等等汲取营养,从文史哲、儒释道中游弋修为,深究艺理。他擅长诗联,且有援笔立就的捷才,所作嵌名联已逾数百件,对仗工稳,理趣兼之,多次结集出版书法楹联作品集。他还负笈京城,进中央美院国画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寻师访友,把书法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中去认知,去探究,用其所学,滋养书艺。他深深地认识到“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句话的意义,绝不能以“壮夫不为”的小道视之,他要通过毛笔去挥写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美。他的书法又有了进境,他思超而又有足够的定力,不做左右摇摆和见异思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以提升线条质量和书艺品格。目前的书作已克服了十年前的沉厚有余流宕不足,精致有余灵气不足的问题,结字也有了变化,长短大小参差错落,俯仰欹侧流淌自然,粗壮纤巧交相辉映。虽是帖学一路,然小字不媚,大字不俗,粗则不野,细则不弱,骨力挺健,气势贯通,韵味十足,确立了较为强烈的个人风格。
▲施恩波作品:黄宾虹语录68cm×136cm
施恩波的书法,多是诗、书兼备,同时又加上绘画的意趣。他作画也取法于古人,陶然于古人绘画的那种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清雅、秀逸、古朴之中,但他仍能以一个现代的审美视角去体味那种意趣,出以新境——于是施恩波的书法,由诗达其性情,由意解其灵机,从而创造出寓含着浓郁的诗意画意的书作,其字外之意、象外之象,所抒发的多是他飘逸、洒脱的胸中的逸气。
难能可贵的是,成名后的恩波先生从来不以著名书法家自居,而是积极参加赈灾义捐书法作品、救助贫困家庭、关注失学儿童、下基层送文化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2018年2月9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春联铁路春运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走进北京西站。施恩波陪同中国书法家协会等领导及书法同仁,来到站台,亲手为登乘北京西——广州南(复兴号)的旅客和铁路值乘人员赠送春联和福字,与一线铁路职工和旅客朋友欢聚一堂,共同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祝福伟大祖国在复兴之路上壮丽前行!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笑语欢腾,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书虽一艺,与性道相通。”在施恩波心中,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它的一头联系古老的文字,它的另一头连着民族文化的经典。书法不仅以文字的实用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是书写内容,还是线条、结体、墨法、章法,书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离开了文化和心灵,书法就变成了空洞的躯壳。对施恩波而言,书法创作是坚持,更是信仰。施恩波的艺术道路是理论和创作并行,文化和技法互补,将创作和理论结合,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他苦读万卷书;他更关注文人书法的过去与现代,摸清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他坚行万里路。
▲施恩波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150cm×40cm×6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