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的乱世,百花齐放的文字

发布时间:2021-09-29   来源:未知    
字号:
十六国
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与偏安江左的东晋并立的还有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数个各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地图↓
其中有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等政权,也有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权。这期间,北方地区混乱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无论士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少民统治者为了在汉族地区巩固政权,不得不与北方士族和地方势力合作。这客观的保存和传播了汉晋的文化传统,也加快了上层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书法史上,十六国的文字书法鲜受关注,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东晋“二王”光芒所掩盖,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国书迹非常罕见。一直到20世纪以来,一些文书、写经、碑刻、墓志才得以出土发现。
十六国时期的墨迹文书、写经多是行书、楷书书写,而碑刻、墓志则采用隶书。
●十六国隶书特点
还有十六国时期的隶书碑刻一种是正体隶书。这类隶书传承了魏晋隶书的“折刀头”形态,翻挑明确,结体平整。
如邓太尉祠碑↓
还有一类正体隶书,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凉写经《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标题和署款。
第三类方笔隶书如《镇军梁府君之墓表》题额,笔画厚重,字形方整,但较之东晋隶书,结体并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一类隶书属于变体隶书,主要特点是以楷法写隶书。
如《广武将军碑》↓
●楷书墨迹
古时十六国时期的楷书主要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文书和甘肃敦煌的佛经写本。
古时敦煌历来为书法名镇,张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当地人尊为师。可以说,西北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书写墨迹可视为汉晋书法的余绪。
首先一类是古籍写本。楷书书写时,仍有隶书遗意。这类的代表有《毛诗关雎序》、《秀才对策文》等。
第二类是佛经写本。这类楷书的特征是横画长,纵画短;横画收笔重,捺画肥厚;横画左低右高;左右结构字头平齐。
代表有《优婆塞戒经残卷》↓
第三类楷书是日常往来文书。这类楷书往往并不那么工整,且有行书笔意。长横多平直,尖头钝尾,按锋收笔,纵向笔画长,结体紧敛。
●行书墨迹
建国前出土的行书墨迹多流失海外,建国后出土的墨迹也多见于西北地区。这些行书的特点总结来说是当时楷书的俗写体或连笔体。具体来说,可分为纵长、横方、长横相间三类,这些行书已经接近当时江南欹侧妍美的字迹。如《王念买驼券》。
另外一件比较有名的十六国行书。
代表是《李柏文书》↓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书家,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为代表。他们在北方文化建设大大落后于南方的战乱时期,坚守了汉魏书法传统,延续了西晋书风。他们的书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权夹缝中,维持了高贵门第的标志,更是广大北人“故国神游”的精神寄托。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司马氏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所终结。江南地区进入了南朝时代。从此,宋、齐、梁、陈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依次更迭。同一时期,北方的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相对峙,称为北朝。后隋灭北周又南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这是后话。
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但书法仍然得以从两晋的辉煌下延续、传承。
南朝的主流书风受二王影响深远,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以“二王”为宪章。宋齐时期,由于刘宋当道的书家几乎都是王献之书法的传人,且东晋后期以来对“妍美”的崇尚——献之的媚趣过父,竟形成了“比世皆高尚子敬”的局面。
崇尚王献之的书风,在梁朝时被扭转过来。崇尚古风的梁武帝大力提倡学锺繇。而由于当时传世的锺书已甚是罕见,梁武帝即借推崇书迹甚多,且较献之书法更具古风的羲之书法。
期间还令周兴嗣集王羲之字编纂了《千字文》,并由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广为推广。这样一来,“今瘦”的献之书风被抑制,“古肥”的锺书也没能得到推广,反而是体势取中的羲之书风再次兴盛起来。
智永千字文↓
南朝书家传承自二王,所以他们最擅长的莫过于楷、行、草书。篆书也在南齐稍有复兴。随着篆隶的复兴,杂体书法也在南朝兴盛一时,这是南朝书风的一大特点。
杂体书古已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八体六书。南朝时,书家对杂体继续进行创造和丰富。如以动物命名的龙书、凤书、麒麟书;以植物命名的倒薤书、花草隶;以自然景物命名的云书、月书、星隶等等五花八门。
杂体的变制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
一是把某种字体和具体的物象相杂糅,形成了即是字又是图案的形体,且画意多于写意。如龙篆、龙隶等。
二是用某种特殊的笔法作书。如一笔篆、飞白书、反左书等等。
杂体还有纯墨和采墨之分,所以创作杂体书的过程,更像是“画”的过程,而同为“画字”,魏晋以来兴起的道教所画“符箓”也是颇有特点的一类“书法”。
杂体和道教书字颇有类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源于春秋战国以来的八体六书的古杂体体系。其次,两者皆为以画作字。同样,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分别。道家的符是将一组字变异形态,安排位置构成一个图像,其中每个单字不具审美价值;而杂体书却是重视单字的装饰美。可以说,符箓的本质已经是图像,而杂体仍然是字。
南朝四姓帝王或行伍出身,或出自低级士族,他们登上王位后,虽有政治优势,但文化方面却不及当时的高级士族。所以他们特别重视文化教养的提高,也有意识的与士族书家“争胜”。典型的有宋孝武帝与王僧虔争擅书名等。
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也促进了书法的兴盛。前面提到的《千字文》作为学习文字的基础读本,就是在南朝时期编订而成的,后世书家也纷纷以各种书体抄写、传承。
提到了士族名门,就不得不说一说南朝的寒门书家。书法之于士族书家,是贵族生活的点缀,是贵族子弟炫耀高门的招牌,他们往往以轻松游戏的心态待之;而寒门书家则截然相反,他们以学书为业,希望以一手好字作为仕途升迁的资本,也将书法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否以书法为进身之阶,是士族与寒门的根本区别,也是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歧点。
南朝的书迹存世不多,但铭刻书迹清朝以来颇多。
主要的书迹有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辽宁省博物馆)↓、王志《喉痛帖》、智永《千字文》(日本小川氏藏)等。
《太子舍人帖》(辽宁省博物馆)↓
南朝的铭刻书迹主要有《爨龙颜碑》↓等。南朝开始,铭刻书体已逐渐由隶书向楷书过渡。
《爨龙颜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各种书体并存、活跃,书法得到了发扬光大。这和当今各种“新”书体不断发展颇有相似之处。研究南朝书法的发展,为研究书法艺术未来的走向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了十六国以来战乱的北方地区,以平成(今山西大同东北)为都城96年,由游牧经济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强盛时期的北魏,前后与江南的宋齐梁三朝对峙,且国立压倒南方。
完成了文化改制的北魏为了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迁都洛阳并在此进一步“汉化”,将胡汉隔阂融化在门阀制度中。但崇文鄙武的风气导致基层军将、士兵地位恶化,引发了兵变,社会动荡使北魏政权土崩瓦解,分裂为东魏、西魏。
北朝
北魏政权对文字的重视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下达整齐文字的诏令,统一制定标准体;二是进行大型字书的编制工作。北魏通行的字书是汉朝以来流传甚广的《急就篇》,而当时南方的字书已经开始使用集王羲之字《千字文》了。
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世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这两个士族名门在晋朝南迁时留居北方,且先后出仕十六国各政权,书法自成体系,被北魏政权所看重。代表人物为崔氏崔玄伯、崔浩父子,卢氏的卢玄、卢渊祖孙。传习于卫门的崔氏擅古文、篆书、草书、行押书、隶书等。范阳卢氏所长为铭石书、章程书和行押书。崔氏父子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地位权势极高,天子诏令往往出自他二人之手。崔氏书家声望远远高于卢氏。可惜崔氏、卢氏的书迹已无处可寻。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国史之狱被夷九族。崔浩的被杀就是“反汉化”势力对“汉化”的重大压制举措。
北魏书法是清朝中后期才被学者发现并宣扬开来的。康有为提出了“魏体、魏碑”的概念,并对北碑大为褒扬。但他们所见的魏碑,往往是洛阳时期的碑文,而北魏的变迁,必须要从他的两个都城——平城、洛阳时期来看。
平城时期最著名的书迹是《大代华岳庙碑》↓
《嵩高灵庙碑》↓
平城时期郑重的碑刻、墓志多用隶书。如上图《皇帝东巡之碑》方峻森严的类型,就是笔画方截、横画两段翘起翻飞。另有一类方厚平直的隶书,横竖笔画方厚平直,上图《嵩高灵庙碑》即是代表。这个时期的隶书虽想学习西晋以来的隶书风范,但技巧不纯、笔画不精,失去了端正庄严气象。
平城时期最著名的楷书碑刻是《晖福寺碑》↓,其笔画方棱丰厚,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这一碑刻是北魏楷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可以说是洛阳时期正体“魏碑”字体的先导。
《晖福寺碑》↓
近百年来,出土最多的北魏书迹多是洛阳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汉化改制已基本完成,随着汉化的深入,北朝不断南方书法特点,这一风气对楷书书法的影响巨大。
清代以来的“魏碑”、“魏体”具体就是指用真楷书写的北魏刻石书迹。发现的碑刻中,有一大类是北魏宗室元氏的墓志。其中著名的有《元桢墓志》↓等。
《元桢墓志》↓
这类楷书的特点是点画丰满,俯仰向背各有姿态,横画起笔岀锋斜按,收笔下顿,撇捺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上挑。这种斜画紧结的楷书遒美庄重的书体,也被称为“洛阳体”。洛阳体随着出土地区不同,也各有特点。
洛阳地区出土的《元绪墓志》结字修长;《元祐墓志》娴静秀整,接近南朝楷书;《始平公造像记》↓笔画方锐厚实,斩钉截铁。
《始平公造像记》↓
而河北、山东等地的洛阳体字迹,有《郑文公碑》的笔圆体方,有《张猛龙碑》↓的天骨开张等地。
《张猛龙碑》↓
北魏后期的楷书,也有“平正”一类,如比较著名的《元徽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张黑女墓志》↓
东魏时期的书风渐渐发生了变化,摒弃了北魏长枪大戟的雄强之势,转向宽绰平正的优雅,概况来讲即“平划宽结”。代表有《高归彦造像记》↓、《高盛碑》等。
《高归彦造像记》↓
东魏末年,其政权为北齐所取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北齐的书法书迹最多的就是佛教刻经,可谓独步古今。北齐有大规模的摩崖刻经阶段,刻经字体有隶书、楷书。代表作有北响堂山《无量义经》等。
西魏时期,曾俘虏了多名南朝文臣,其中就有著名的书法家王褒。西魏被北周取代后,王褒仍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王褒的书法已无传世,但从当时的其他书迹可以得见王褒书法特点。如《涅槃经第九》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立和社会的动荡,导致南北书法发展一度不均衡。经过不断的效仿,最终北朝书法已在后期与南朝接轨,并在隋朝实现了书风一统。
-end-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主编丨anna凌晨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