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印好在哪儿?吴昌硕:冯文蔚印

发布时间:2021-11-16   来源:未知    
字号:
今天仍然研读吴昌硕。
引子、我们仍然受惠于吴昌硕大师
对现当代篆刻史较熟悉的朋友会知道,我们这一代人,除了因缘际会得拜名师的一批人(极少数人)之外,大部分朋友是自学篆刻的,而新中国之后有关篆刻的学习材料,最著名的就是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这部书于1979年印行,那一年也恰是我开始学印的一年,于是,它顺理成章成了我的启蒙书。
(邓散木先生像)
到了后来,渐渐了解中国篆刻史之后,我便开始很自信地认为,原来我们也是吴昌硕的弟子!因为邓散木先生的师父是赵古泥先生,而赵古泥先生,正是吴昌硕大师的入室弟子。这当然是瞎自信,因为毕竟不是真的弟子,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岁月最是无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吴昌硕大师故去已经90多年了,他年岁最小的弟子沙孟海先生,也去世27年了……
(沙孟海先生像)
当然,我们说,我们仍然在学习吴昌硕大师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因为除了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外,潘天寿先生出版了《治印谈丛》,沙孟海先生出版了《印学概论》、《印学史》;寿石工先生出版了《篆刻学讲义》……而潘、沙、寿诸位先生都是吴昌硕先生的弟子。显然,吴大师的篆刻学识,仍借其各弟子的著作以福泽后世,我们都是受益之人。
(邓散木《篆刻学》书影)
吴昌硕大师学印经历也是先学浙派陈鸿寿,后学邓石如、吴让之,继而学徐三庚,再学赵之谦、钱松(我们知道,赵之谦跟钱松是挚友,艺术见解也相似),直到最后吴昌硕大师才又浸淫汉印若许年,终至篆刻艺术“化境”。
(吴昌硕大师像)
大师一生都在刻印,他自己说的话是“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一生刻印70年(活了84岁),终于从“耕夫”(他任西泠印社社长时曾写对联称:“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转成了艺术大师,他是对篆刻一道深谙精熟的人,他的学印经历是自今溯古走了完整一遭,但到晚年,他深刻地领悟到汉印的重要性,所以,他对后人的建议是“学印首先要学汉印”(诸乐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并且“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俊卿之印”边款)。
这当然是经验之谈,所以,现在的初学者大都起手就是汉白文印,但其实,汉白文印并不好刻,因为不易“出彩”。我们就来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汉白文姓名印:冯文蔚印,如图:
(吴昌硕:冯文蔚印及边款)
这方向是吴昌硕刻送冯文蔚的,边款里写道:“甲午五月,刻寄修盦学士法鉴。俊卿。”冯文蔚字联堂,号修盦,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书法家、画家,这时正在朝中任内阁学士。
(冯文蔚的书法)
一、字法与篆法
关于字法与篆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点:1、冯字的二点水,在缪篆里,冯字的二点水,已经完全不同于小篆里的“冰”的写法,而是大都转化为纵向的二个短竖,这当然是为了规整字形,方形的印面,需要方形的文字来适应,因此篆法上做相应的改变。吴大师这里借用了汉人的做法,但却并不因袭,而是将两点表现得更像是写出来的“长点”,而不是短竖。
(《汉印分韵》里的冯字)
汉印中的这个冯字,我们以前讲过,有个很个性的写法,是“左冯翊丞”(如图),在汉人眼里,把字形做方,很重要。
(汉印:左冯翊丞)
2、印字上部的“小爪”。在吴昌硕的大部分私印作品里,印字采用的都是这种篆法(翻印谱,极常见),他从来不采取工工整整、整整齐齐的满白几何式刻法,这样的篆法有两个好处:其一是“造空”,他接受了赵之谦的疏密理论,一方白文印里,一般都会有显眼的红地,这个“印”字这样写,造空明显,一小片“红地”,多显眼;其二是“体现书写意”,大师是“以书入印”的实践者,他当然希望他的作品里是他“写”出来的篆字了,如果是整齐地码字,刻成满白的整齐,他是不会做的。当然,这个“印”字的篆法,后世的印人们学习的人很多。
3、“文”字篆法的选择。汉印里不乏方正的文字的写法,当然也有这样全部是斜线的篆法,吴大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篆法呢?答案很简单:当然是为了服务于章法,下面会说。
二、章法
关于章法,这方印是典型的大疏大密呼应的章法主线:(1)“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理论之下,蔚字做了的“并笔”大白块处理,与冯的呼应更强烈了;(2)“印”字处的小“红地”与文字处的块小“红地”(这是“文”字篆法选择的原因)强烈呼应,整方印一密一疏,回环往复,节奏感很强。
章法主线之外,值得说的也不少:
1、回文字序。吴大师选择了回文印字序,这当然是省事的做法,因为如果按照正常字序,两个字形繁密的字“冯”和“蔚”挤在上面不好安排倒在其次,就算安排好了,这肯定也是一方“头重脚轻”的印,不容易出来好的效果。
2、拔高了的“蔚”字。汉白文印,最典型的印面分配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但这方印,吴大师做了调整:右边的两字均分印面,甚至为了均分印面,还将印字的上部写成斜势的“小爪”,以拔高与“冯”字对等。左边则完全不再均等了,“蔚”字明显拔高,但却又不完全占满位置,而是在字下又留出一条相对空的红地与其他红地相呼应。拔高蔚字之后,“蔚”与“冯”在占地上有了接点,从形式上将“文”与“印”两个字完全隔开,强化了这方印的对角疏密呼应。
(拔高蔚字之后的隔离效果)
对角的疏密呼应是明显的,但蔚字的占地拔高,明显产生了隔离强化作用。
3、字与字的照顾与全印的团聚。在这方印里,如大师所说“一方印章,应如一家人一样,团拢一致。”“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诸乐三《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冯”字的“马”部伸出了最右一只脚与昂起头的“印”部“小爪”几乎相接,“印”字的左部与“蔚”字的“寸”部做了两处接通,“蔚”字“艸”头左边上扬承接“文”字的一只脚,而“文”字腰部的一只手,正撑向“冯”字二点的中央,态势明显。这正是一方四字之间势能和谐,团聚一气的佳印。
4、古拙的写意。严格来说,这一条属于整方印的风格了,吴昌硕从来不以匀整洁净为追求,他更多以书入印,以他特有的书法风格融入印中,作品由此真气弥满,苍古奇肆、雄健朴厚。在这方印里,如图所示之处,到处可见大师用刀如笔的“藏锋、出锋、回锋、接笔”等清晰的“书写意”。
(满满的书法书写意)
你看,这张图里,我们留出了蔚字,因为蔚字突出的特征是刀感,当然,它也有书写感,比如临边的一笔,但总体来说,这个“蔚”字的“更见刀”。
三、关于刀法
关于吴昌硕印的刀法,我们不再多说,他的刀是出神入化的刀,是服务于他的创作而无所不能的刀。你看这方印中的刀法处理就是完全服务于章法和篆法的。很多初学者说吴昌硕的印不整洁,不如黄牧甫那样干净,不如陈巨来那样清雅,关于整齐与洁净,我们却要额外说两句:
为了自己追求的方向,当然不允许吴大师将所有的线条刻成整整齐齐、光光洁洁,如标尺一样精确和仪器般的精密,或者如几何图形般的整齐划一,因为那不是他要的风格。有初学者说,吴昌硕这样的印家,他一定刻不出清雅光洁的印面,这很可笑,这类似于书法初学者提要求一位书风古拙浑厚、笔锋老健的书家写整齐划一的簪花楷字,提这样的要求,类似于让“一株老松同时具有风竹的婀娜”(熊秉明语)。
(吴昌硕像)
每一种美都值得欣赏,且看哪种美更能激起你心灵深处的共鸣。如果你经历了更多的岁月,你会发现,吴昌硕的印,或许更能打动人,更有生命力!
(【布丁读印】之2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