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昌:利用技术传达对美的感受

发布时间:2021-11-22   来源:未知    
字号:
李克昌,字燮,1942年出生于山东博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40年代,作为鲁派内画的代表,博山内画曾一度中断,在新中国成立后,博山建立了美术琉璃厂,内画老艺人们重整旧业并广招弟子,使内画得以传承,李克昌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老艺人们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内画人才。

李克昌
1960年,在李克昌十九岁时,因为国家发展外贸的需求,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了内画技校并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而自幼学习绘画的李克昌就在这一年到了博山美术琉璃场的技校里学习内画,在这里开始了与内画、绘画的不解之缘。也是在这里,李克昌结识了相濡以沫五十余年的妻子钱景蕊。
李克昌和妻子钱景蕊现在定居澳大利亚,两人制定了每两年回国一次的计划。在澳洲李克昌和妻子建立了一间工作室,以“有教无类”的原则传授他源自于内画的绘画技法,并在澳大利亚发行的“”“东方邮报”等报纸上开专栏,以个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及经历,宣传中国绘画及文化的魅力。
悬壶世家走出的内画大师
位于山东淄博市的博山,自清代的毕荣九自北京返回山东“开宗收徒”开始,有了的内画传承体系,代表了作为内画一大派别的“鲁派内画”,而李克昌的内画机缘,与毕荣九密切相关。“父亲是中医,喜欢收藏书与字画,我从小表现出喜欢画画后,父亲也给我买一些关于中国画的书供我阅读,但仍然是想让我像他一样学医。学了几年中医后,父亲发现我对从医实在不感兴趣,在1956年就把我介绍给家里当时的邻居,一位名叫毕恒远的画师做学徒。这位画师的叔父就是毕荣九,虽然他是毕家后代,但是他没学习内画,我跟他学习了多年的传统水墨画。不过,毕荣九的儿子是画内画的,所以我有机会请教毕荣九儿子内画技法,也曾拜他为师,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内画。”

《观潮图》李克昌
虽然李克昌没有像父亲计划的那样继承家学,但父亲的收藏的古典文学对李克昌后来的内画创作影响很深。“我从小读父亲收藏的书,对古典文学中的故事颇有情结,我创作的内画的题材一般是古典文学中所叙述的故事和怀旧的题材,不能说和少年时的大量阅读古典文学没有关系。比如我创作的《观潮图》,表现的是浙江钱塘江的大潮的情景,钱塘地区从古代就很兴盛观潮,我是根据古典文学《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所叙述的场面作为文献参考,再加上自己的联想,表现出宋朝观潮时的盛景。”

“红楼”系列李克昌作
对古典文学中典故的情结以及对现实及回忆的观照,是李克昌艺术创造力的来源。在李克昌看来,学习内画,技法再熟练无非一匠人,必须入乎其中,还能出乎其外。因此,李克昌相信每一个内画瓶都独一无二——在其创作内画作品的时候,会通过来源于古典文学或现实关照的题材,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文化和世界观的认识。于是,就有了《洛阳兴殿图》、《元宵节》、《钱塘观潮图》、“水浒”系列、“红楼”系列等。
“一位工匠把一幅画临摹到瓶子上,这个瓶子就是工艺品,它着重表达的是技术——纯熟的技术,利用美术品的形式让观者看到的精湛技术。而真正的美术品不应该是这样,美术品是利用材料——比如一个宣纸、一个瓶子来表达作者的情绪、情感、文化、对世界观的认识,美术品表达出来的是作者的内心精神境界,虽然也是利用的材料、利用技术,我曾经在我的一本书的前言中说过:‘一切绘画、一切雕塑全是技术,美术家利用绘画的技术、利用雕塑技术来体现自己的感受,传达对美的认识’。”
在李克昌着重表达情感,呈现这诸多题材的时候,李克昌从心所欲地运用他能够采用的各类颜料及技法进行创作,这使得他的内画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既传统又现代,还能将庄重与谐趣轻松地融为一体,严谨细腻中不失生动活泼。
李克昌所使用的这种灵活且的表现力丰富的内画技法,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内画专用的狼毫毛笔被李克昌的老师薛京万发明出来才能够实现的,可以说这种毛笔的发明,极大的丰富了内画作为艺术品的表现力,也是这种表现力,才造就了博山内画乃至鲁派内画今天的面貌。
博山内画的内画工艺改良
“1960年,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了山东省内画技校,我通过介绍到这个技校学习内画,当时我是十九岁。我记得很清楚,1960年1月份到的技校,当时的主导老师是张文堂——毕荣九的大徒弟,另外几位老师分别是张文堂的儿子张学才、薛象都的儿子薛京万和一位名叫丁耀东的老师,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位叫常明的老师,是中国最早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一共是五位老师。60年的这一批学生,是技校招收的第一批学员,我和钱景蕊就在这批学员里。”
据李克昌回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外国人5、6美元就能买两个中国的老鼻烟壶。那个时代中国是缺钱的,外国人喜欢什么就卖什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博山美术琉璃厂制造的内画工艺品销路也很可观,“我们当时在厂里做的内画产品,用最便宜的毛头纸简单包一下再装箱就可以出口了,当时的鼻烟壶的制作也相对粗糙很多。”
再后来,来自国外的订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鼻烟壶可以装液体的东西,例如香水。传统的的内画工艺是,使用国画颜料作为颜料;使用竹签绘画;使用去皮后的柳条在壶壁上着色。由于最初设计是用于装放固体烟末,所以是不防水的,颜料遇水就会化开。“为了应对外方订单的需求,当时内画技校的薛京万老师创新的使用陶瓷颜料绘制内画,再经过高温烧一下,瓶子上的内画就过水也不会被冲掉了。而为了将陶瓷颜料绘制到玻璃制的鼻烟壶上,薛京万老师同时发明了一种内画专用的狼毫毛笔。意外的是,这种毛笔的发明,直接改变了后来的中国内画创作工艺,现在的内画作者们都在采用当时薛京万先生发明的毛笔在作画。这件事后来呈报给轻工部,还专门给他颁发了科研成果的奖励。”
传统博山内画的绘制技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使用自制的竹签在仅方寸的鼻烟壶内反手作画。“刚开始在技校学习内画,首先学习的就是传统的竹签绘画法。我记得当时工作室里的张文堂老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因为老师的威严,学生都不敢说话,整个工作室里面只能听到张文堂老师用竹签的‘滋滋’声音,能感觉到竹签是多么硬,他用力是多么准确。这种创作方式注定创作出来的内画效果是粗犷的、是‘沙’的,没有后来用毛笔创作所能表现出来的细腻水润,也没法做出更加细致的细节。”
《十八学士登瀛洲》李克昌
薛京万的这次工艺改革,给博山美术琉璃厂乃至全国的内画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格局,也为李克昌后来几年在内画艺术上的提高,给予了必要条件。在六十年代,李克昌创作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始开了博山内画中高端工艺品的先河,包括后来创作的《洛阳兴殿图》,在方寸之间包含了三百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气势恢弘间尽显精微。“后来我曾尝试把毛笔和竹签并用,使作品具中国画的苍老和湿润的感,用毛笔画可以画的很精细,我曾经画过一件《洛阳兴殿图》,作品上面的建筑工人和官员共360余人,这种很细腻的表现方法用竹签做不到,只能是毛笔。”
《洛阳兴殿图》李克昌耗时三年所做
从工艺品到美术品
“古人的内画——山水、花鸟、书法等,已经达到了现代人超越不了的境界,现代人用竹签创作内画,基本都很粗糙,所以一般是以山水、花鸟为创作题材。内画专用毛笔的发明使内画的创作可能性更多,最直接的影响是人物题材的内画比以前多了很多,创作出的作品也更加精细。”李克昌觉得内画的前辈们已经将内画的某些形制做到了极致,如果想在内画这一创作形式中有所突破,只有达到到前人到不了的层次才有可能。
《浣纱图》李克昌
自己创作出来的鼻烟壶内画,被人说成高端工艺品,李克昌更愿意听见被人说是美术品。“我创作的内画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绝对不重复,第二是作品的一些题材、技法、形式是完全创新的,是按照美术品的要求来做。工艺品之所以是工艺品,是因为工艺品是利用美术品的形式按照既定程序制作出来的,像徐悲鸿的画、齐白石的画,有人可以把徐悲鸿的画印在画布上或者转换为刺绣,那也很漂亮。这件工艺品的作者利用徐悲鸿美术品的形式来美化材料,这就是工艺品。他所体现的是制作者的技术。”
“内画的基本技术,其实很容易,我在澳大利亚教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一天就学会了基本的方法,通俗来讲,就是一门如何制造工具、如何把制造出来的工具放进瓶子里进行操作的技术,掌握诀窍后就是实践了。我曾经对学生说过学绘画最起码的条件——美学知识的积累、美术法则理解及长时间的锻炼。”
和其他的艺术品类一样,每一代的内画创作者,都积极对内画的技术进行新的尝试。在艺术实践中,李克昌刻意求新,不断以新的题材、新的材料、新的技法配合其艺术理念。除了以早年所作的《十八学士登瀛洲》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画山水花鸟画面独霸的格局,开拓了内画人物细画法的路子外,他还开创内画油画法。李克昌回忆说:“在80年代召开的第一次工艺美术代表大会,我带着自己的《火焚咸阳》参加奖项评比获得金奖,这件作品用的油画法是我自己研究创新的”。现在李克昌的儿子李东晓在国内的内画界活跃,继续发展油画法,并且在他的作品上能看到他从工具、材料、画法、形式上所做的创新尝试。
《Thedancer(渺娘)》25*17CM李克昌所绘的油画作品
近年来,李克昌新创作的内画已经非常少了,兴趣转到油画和国画上。2015年李克昌和夫人回国,在博山老家举行了主题为“艺术之家”的展览,展览展出了李克昌的多件油画、国画作品和一件内画作品;李克昌的夫人钱景蕊的水彩作品十余幅;李克昌儿子李东晓的中国画、内画作品多件。“我夫人是我1960年学习内画时的技校的同学,二十年前因中风右手不能画画了,但她多年来一直在锻炼左手画画,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的李克昌,人艺俱老,大到一面墙小至鼻烟壶,无不可画,从油画到国画;山水到人物;花鸟到虫鱼;写实到抽象,无不能画,偶尔还能做一点雕塑。五十余年的艺术实践经历,让他在不同媒介上表达个人理念,胜似闲庭信步。
《祝寿图》125*120CM李克昌
编辑:young

参考资料
书法文化
书画知识
书画资讯
书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