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秋猎图》图片来源:京报网)
就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格局而言,《元人秋猎图》和《妹至帖》的递次流拍,应该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虽说不奇怪,但却使人有点遗憾。客观地说,还是归咎于收藏、投资者的投资意识的恍惚,主观上对上述两件拍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缺乏足够的认知,而是将自己的竞拍行为受制于媒体的某些专家模棱两可且举证乏力的考证。应该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收藏家,很多拍卖行为,大多是拍卖公司之间的过招和竞拍者之间的较劲。艺术品市场的天价迭出,只能解释为“这些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陈丹青语)
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的价格成交,此前有人认为“标志着中国古代书画行情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后,正在走向‘回暖’,并成为市场热点”或“事实上,此次拍卖结果具有一定的宣告性。”遗憾的是,不过几天的光景,这一“理性‘回暖’”出现了逆转,《元人秋猎图》和《妹至帖》的递次流拍却无商量地嘲弄了这一极具乐观色彩的“宣告”。
今后的古代书画市场走向,可能还要延续一个漫长的“迷茫期”。就以往诸多拍卖公司的运作模式以及参与竞拍者的素质来看,市场格局还是一潭浑水。如何构建将来的书画市场,关键是:收藏、投资者要提高自我的收藏品位和鉴赏水平;拍卖机构要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换言之,成熟的市场,取决于收藏、投资者的成熟。要知道,很多时候一些收藏、投资者一方面是腰缠万贯的阔佬、富翁,另一方面却是鉴赏方面弱智、低能儿。在一些有钱人的意识里,“财大气粗”似乎就是“学富五车”,在险象环生的书画市场角逐中,他们很容易情不自禁地趾高气扬起来,以致将自己的真金白银“置换”成一张张废纸,最终以自己忽悠其他领域风云的智慧被一些“伪专家”和一些不诚信的拍卖机构忽悠成还要感恩戴德的“买拐者”。补课——辨雅俗、识真伪,当是眼下一些书画投资者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拍卖机构的诚信,是稳定和开拓自己客源的基本条件。制造“天价”固然可喜,但真正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则是“货不停留利自生”,这也就是所谓“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