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是“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书法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成绩如何?还存在哪些难题有待破解?业内专家对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书法保护与传承持续发力
书法作为国粹,做好其传承与发展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十年来,书法普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中国书法变化最大的就是活动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说。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8月,在各界努力下,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并正式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教育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常设课程,为书法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
书法申遗的成功,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也是此项目的申报及传承保护单位。据了解,在这10年间两家单位针对中国书法的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与方法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与尝试,范围涉及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学员培训、书法教育、艺术普及、对外交流等。
为了配合教育部颁行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决一线中小学书法教师匮乏问题,201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启动“翰墨薪传”工程,培训书法教师1000余人;次年,“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上升为国培项目,每年培训1500名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2016年至201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召集全国会员,举办了35期全国会员大培训,培训会员8000余人。
中国书法院则注重发掘传统经典,考察书法遗存。先后对河南的龙门石窟、千唐志斋,湖南的简牍帛书、永州刻石,山东的泰山经石峪、邹城“四山”摩崖等书法遗存开展田野考察,对传统经典进行深度解读。
活跃背后难掩发展之忧
尽管书法良好的发展局面令人欣喜,却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担忧书法面临的现实问题,关心书法未来的健康发展。“书法眼下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法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日前举办的纪念“中国书法”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十周年专家座谈会上表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文字书写工作被键盘取代,青少年对文字书写的情感与熟练度也在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书法爱好者群体的基本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研究员刘照剑提出书法保护、传承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恢复书法的大众性与实用性、毕竟在古代,文字与书法是一体的、脱离了大众,就面临着退化和萎缩的风险。
同样严峻的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导致书家传统文化素养越来越薄弱,使得书法作为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挑战。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陆明君认为,要增强对书法的人文内涵的考察。“仅仅从技术技巧层面,很多书家不输古人,甚至取得了跨越性发展。然而,书法文化土壤的流失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是眼下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比如一些书法家国学功底薄弱,传统文化根基这堂课还有待弥补。”
除此之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创作实践与理论密不可分,而书法似乎是一腿长一腿短在走路。纵观书法的理论成果,难觅高峰之作。荣宝斋书法院院长王登科认为,当下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仍属于薄弱环节,有的人对书法的研究类似于盲人摸象,而不是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做好基本面促进良性发展
针对书法传承面临的挑战,专家认为解决之道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改善。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建议:应积极探索如何带动吸引社会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充分发挥专业书法家的力量,更好地增强中国书法的可见度与参与度。把书法传统传承好,并且发扬光大,仍然任重道远。
韩子勇呼吁,中国书法应该成为中国人精神修养、文化训练当中的基本功。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把基本面更好地做起来,让书法的原野百花齐放,生态健康就会出现高峰。
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郑晓华表示,在展览评审中只有坚持严字当头,建立阳光科学的评审制度,才能保障书法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通过学术和展览的深度融合,推动展览和创作思维向文化深层延伸,切实发挥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特殊载体的文化传承作用。
[衡水古玩市场大集时间][南昌古玩鉴定交易中心][中国古玩城排名]